印楝素應用技術
返回列表發表時間:2014年09月13日
1、提前施藥、預防為主
印楝素為全球廣泛使用并被生物防治和有機農業界普遍接受的植物源農藥,其使用精髓“提前施用,預防為主”。印楝素的作用機理特殊,使用印楝素應遵循“治早、治小”的原則,因此用印楝素防治害蟲時,應選擇好施藥時期,提前用藥防治,即在害蟲卵孵化期至低齡幼蟲期用藥,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另外,印楝素具有內吸性,需被植物和昆蟲接觸、吸收以后才能發揮作用,因此,施藥時注意噴施作物全株。
2、早晚使用、常量噴霧、施藥全覆蓋
印楝素活性成分遇光不穩定,在陽光下容易分解,在使用時,選擇傍晚噴藥或陰天噴藥的防治效果較好。另外,印楝素對害蟲有一定的忌避作用,所以印楝素能對作物是一種保護劑,作物葉片和害蟲只有全面接觸到印楝素藥液后,印楝素才能發揮較好作物保護。因此,印楝素適合常量噴霧,而且噴霧要周到均勻,做到全覆蓋;若遇到施藥后24小時內下雨,應及時在天晴時補施一次。
3、二次稀釋提高藥效
在配藥的時候,可先將印楝素制劑用少量的水混合均勻后倒入藥桶中,再加入剩余的水攪拌均勻。或者先往藥桶里加入1/3的水,倒入藥劑攪拌均勻后放置5min,再把剩余的水加到藥桶里攪拌均勻后噴霧,這種方法叫做“二次稀釋法”。這樣配出來的藥液中藥和水混合均勻,防治效果自然會更好。
4、適宜水溫、水質
在配藥的時候水的溫度也很重要,冬季或北方寒冷地區,特別是在設施農業區施藥,通常水溫應當在20℃左右,若配藥溫度低于20℃,會影響印楝素的使用效果。對于噴霧時難以潤濕的植物,配藥時加入展著劑可以適當提高藥效。印楝素在弱酸性至中性環境下穩定,施藥前,應先測當地水質的酸堿性,水質為堿性或強堿性的,應添加類似“加一點”調水劑或其他具調節水質酸堿度作用的產品,將水調至弱酸至中性狀態。
5、大面積、連續使用
印楝素不僅對幼蟲有拒食等效果,而且對害蟲的生長發育及產卵等行為有很強的干預作用,因此同一林區或作物基地大面積、連續施用印楝素產品對害蟲種群密度有明顯抑制作用。福建農林大學植保學院候有明等學者發表《印楝素乳油對黃曲條跳甲種群控制作用評價》論文,應用生命表分析方法一些指標分析印楝素乳油對黃曲條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abricius)的種群控制作用,結果表明,印楝素對成蟲顯著的忌避作用是其對種群控制的主要機理。印楝素0.50 ml/L對成蟲的忌避率為83.75%,種群趨勢指數I值降為0.3354,干擾作用控制指數為0.0863;同樣,華南農大冼繼東發表《印楝素乳油對荔枝蒂蛀蟲種群的控制作用》,試驗結果表明,在印楝素乳油濃度為6.0ml/L和3.0ml/L的處理區中,荔枝蒂蛀蟲的種群趨勢指數分別為1.23和1.45,顯著低于對照區的種群趨勢指數11.60,干擾作用控制指數分別為0.106和0.112;這2個濃度的印楝素乳油對荔枝蒂蛀蟲種群的控制效果分別可達89.4%和87.5%,充分說明了印楝素對害蟲種群密度控制作用。
6、印楝素防效評價
印楝素是植物源農藥,作用機理不同于化學農藥和一般的生物農藥,因此,正確評價印楝防治效果是很多專家和用戶困惑的難題。目前,大家普遍接受華南農業大學徐漢虹教授提出的作物保護率理念,徐漢虹教授發表《保護率指標在殺蟲劑聯合作用評價中的應用》和《葉片保護率在殺蟲劑活性測定中的應用》闡述如何正確評價印楝素防效,主要指施用印楝素對區域作物免受病蟲害侵害的科學評估。因此,與我們通常理解的打農藥目的不同,施藥真正目的是防止病蟲害侵害農作物導致減產。